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研讨会

(政策科学论坛)盛明富:充分发挥资本在富民为民中的杠杆作用——学习二十大报告精神

时间:2023-01-30 16:34:09 来源: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 作者:盛明富 点击数:10031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金融工作,明确提出了金融工作“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二十大报告又提出了“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的要求。

资本市场有着鲜明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当前,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就是要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共同富裕、服务健康中国的战略中,充分发挥资本富民为民的杠杆作用,充分体现资本的“实业拉动”、“区域拉动”、“经营型拉动”和“康养拉动”的功能。

一、拓展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和领域,在保就业、促发展上发挥杠杆作用,体现“实业拉动”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实体经济既是强国之需,也是富民之道。实体经济的发展就意味着保就业的拓展和利民生的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是致富之道,企业是财富之源。劳动和资本只有在企业这一市场主体中实现有效结合才能创造价值;证券等资本只有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才能体现出利民、为民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当前,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触资比重,服务实体经济,就是要以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六大强国”建设为重点领域,以科创类、数字类、生态生物类、绿色发展类的企业为重点服务主体,拓展直接融资渠道,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功夫:

一是转型一级市场,走出自我循环,加大对实体经济的直接投资力度。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资本服务实体经济或者说金融服务和金融投资大部分多在二级市场起着附加作用,虽然对实体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助推作用,但力度不够。在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和落实金融三大任务过程中,只有推动证券公司向一级市场股权投资的模式转变,持续通过另类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业务的发展,加大对实体经济的直接投资力度,成为实体企业核心资产的共有者和利益共同体(既是风险承担者、又是利益分享者),才能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服家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必须挖掘优质项目,加大股权项目投资力度,以投促融,从融带投,切实为实体经济输送增量。

二是大力发展“以企业为中心”的投融资业务,既提升服务强国战略的能力,又提升服务为民利民宗旨的水平。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这就在客观上要求证券公司和资本市场加大对这7个前沿方面的关注和研究,同时加大对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注和研究。一方面,注重服务现有此类大中型企业的再融资,加大服务此类产业整合的力度,通过资本杠杆撬动此类企业和产业做大做强。而大中型企业强国,推动此类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链供应链的提升,也就找准了资本市场服务国家战略的抓手和路径;另一方面,证券类或者说大金融类的资本应以“培育式介入”和“全周期延伸”为主要方式,服务小型甚至于微型企业,通过早期的“培育式介入”和向企业全周期延伸,打造资本和小微实体企业的“命运共同体。而小微企业富民,推动小微企业向着国家倡导的产业方向发展,激发小微企业的创新动能,既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保就业、利民生和把企业蛋糕做大,助力共同富裕。

三是帮助民营企业融资纾困。民营企业是劳动者就业的主体,在保民生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民营企业最大的困难就是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就有可能带来民营小微企业的倒闭潮和裁员潮。这“两潮”又必然冲击民生保障和保就业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说,帮助民营企业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就是资本市场体现政治性和人民性、体现为民和利民的重要举措。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主要应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精送优质民营企业开展股票质押业务,通过落实标准动作,加快审批流程,做好资金对接,提供股票质押融资;另一方面通过购买信用缓释凭证或签订信用违约互换的方式,向民营企业提供场外利率期权衍生产品的方式,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而发挥资本在推动民营企业发展中的杠杆作用。

四是打造“两个中心”,服务“双循环”格局。第一个中心就是强化和提升“以客户为中心”的财富管理业务,以产品为核心抓手,以创新金融产品供给为载体,引导社会财富流向实体经济,推动居民与社会财富和实体经济发展有机融合、良性互动,引导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与分享发展成果的良性循环,也是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共建共享;第二个中心就是构建和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中心”的国际业务,以境外本土业务为基础,以跨境业务为核心,服务企业跨境融资,助力中企走出去和外企请进来,满足客户资产配置需求,开展跨境收益互换等跨境投资服务,以此助力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落细。

二、拓展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渠道,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和缩减城乡差别上发挥杠杆作用,体现“区域拉动”

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从总体上看,农村仍然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农民仍然是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弱势群体,农业仍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短板所在。自然的农耕文明无法与国际化的农业资本竞争,分散的小农经济无法应对大市场的变化,产业链底端的农产品无法带来高附加值。这种现实的矛盾导向和问题导向,决定了“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三化”,即农业现代化、农民居民化、农村城镇化,其中关键在产业支撑,弱项是缺少资本。

一方面乡村振兴亟领产业支撑,发展产业又受制于资本;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象当初城市改革工商资本圈地那样放任工商资本到农村进行新一轮的“圈地”运动,因为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突破。这就对包括证券保险在内的金融资本下乡提出了需求,客观上要求金融资本必须在乡村振兴和推动农民致富上发挥杠杆作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金融资本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金融资本下乡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已经有过参与的经历,曾经做出过贡献,有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又不能完全复制。因为金融资本在帮扶脱贫攻坚过程中,主要是履行社会责任,对帮扶对象进行不计成本的全方位帮扶服务,这在特定时期和完成特定的任务情况下是可行的,体现了金融资本的社会制度特征。但这种做法不可长期持续,否则容易激化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之间矛盾的一面。

金融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既要体现社会责任的一面,更要讲求按经济规律办事,从单纯出钱扶持向共建共享转变。主要思路应该是以生态农业产品的品牌化和地标化为抓手,发挥证券公司在农业企业和股交所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区域性股权市场业务为载体,以产品撬动产业化,以产业撬动农村资源的资本化,以资本拓展农民财富聚集的渠道,以此来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产业孵化和产业支撑,建立农民致富的资本纽带。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市场形成的农产品品牌和公认的地标性品牌为抓手,进行以品牌促产业的农业产业化的介入、培育和扶持,变单纯对农业的输血为对农村产业一级市场的共建和共享,并通过对农产品品牌申报实施“保险+期货”项目进行风险管控,实现对农业产业化的杠杆撬动。举例来说,比如贵州大方县的天麻是公认的地标性品牌,证券公司以此品牌为龙头推动天麻的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在此基础上组建和推动产业化、公司化,这样就能为当地企业挂牌上市开设绿色通道,也为金融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和农村地区的为民、富成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通道。我国的农村不缺生态品牌,缺的是通过资本杠杆来推动品牌的产业化效应。

二是与地方政府和股交所进行战略合作,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业务,拓展服务地方中小企业发展的资本功能。因为通过区域性股权市场业务和证券公司的一站式服务,可以帮助乡村的涉农企业打通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之路:推动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在股交所挂牌,并通过股权、私募可转债等方式进行融资,支持和规范当地“熟人”之间的直接融资,真正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发挥资本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中的杠杆作用。

三是通过农业品牌产业化、公司化的推动,撬动农村资源的股改,并通过宅基地流转和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和参股,拓展资本在推动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和走向共同富裕过程中的路经渠道。

三、拓展服务共同富裕的功能和手段,在富民为民上发挥杠杆作用,体现“经营型拉动”

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我国资本市场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是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优势就体现在: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交易最活跃的投资者群体;上市公司市值和家数分别位居全球第二位和第三位,具备了让投资者共享经济发展红利的基础条件;证券公司参与资本市场业务全面,在服务投资者、保护投者方面有着巨大优势。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扩大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到了一个要给股民、给投资者创造更多财富的阶段。新时代健全资本市场功能,就是要通过资本市场的财富管理,拓展居民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共同富裕的渠道。具体来说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产品设计,为低收入群体进入资本市场提供普惠金融服务。通过创新投资起点低、波动较小、相对平滑的产品组合,降低投资门槛,培养普通客户投资理财习惯,增加普通客户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机会。

二是增加有效供给,丰富中等收入群体的资本配置。我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但是现阶段,中等收入客户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不均衡,绝大多数群众还在市场的“门外”,证券公司必须通过针对性较强的资本产品的供应,引导这个群体增加权益类资产,优化中等收入客群财富管理产品组合,以此推动他们通过拓展财富聚集渠道,跨入共富行列。

三是提升专业产品和服务能力,为高净值客户实现资本有效配置。高净值客户是走向致富的引领者,虽然数量上远不及以上两个层次的投资者,但却是资本市场的宠儿。从社会责任的视角看,证券公司无需为他们走向共同富裕助力,因为他们中的多数已经跨入了致富的门坎,但从资本市场的需求和证券公司自身效益的视角看,这个群体又举足轻重,证券公司必须健全服务功能,针对客户个性化需求提供差异化、定制化和场景化的资产配置方案,并提供持续和全方位服务。从长远发展来看,证券公司在推动客户变富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引导他们以自愿的方式捐赠、回报社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职责。

四、拓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内涵和外延,在应对“银发浪潮”的冲击中发挥资本的杠杆作用,体现“康养拉动”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一段时间老龄化程度会进一步加重,养老和健康服务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从而也就对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和“银发产业”将成为资本市场拓展内涵和外延的新机遇。从空间上来看,随着政策的逐步到位和规范,为资本市场带来的政策红利会日益增加,发挥资本功能的空间回旋余地也会相应扩大;从时间上来看,这一战略将会持续数十年时间,如果资本市场不能未雨绸缪健全功能,就将错失进一步拓展的“先手”。就当前来说,资本市场就是要关注养老财富需求,做好国家第三支柱养老金政策的扎实落地,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加大关注养老人群的财富问题,推动更多居民从“储蓄养老”向“投资养老”转变。证券公司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应当利用专业优势和充分发挥金融的跨期资源配置功能,通过提供分红型等特色产品和定制化服务,帮助实现客户收支的全生命周期平滑,从而发挥投资养老的作用。

二是通过为投资者设立个人养老金专用交易账户,提供养老基金投资渠道。目前第三支柱养老金可投的产品中,养老基金是参与资本市场最直接的方式。个人养老基金既可以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中长期发展,也可以让居民享受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红利。证券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业务首先应该健全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和流程,配足配强专业人员,强化风险管控、客户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建设,确保业务运作符合个人养老金相关制度和证监会的规定,切实维护投资人合法权益,并保障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的规范、有效、持续开展。

三是通过封闭运行,推动养老金投资的风险防控。资本市场总是难免会出现风险,正因为如此,各证券公司都把风险防控作为开展业务的重要内容。对养老金投资基金来说,风险防控更处于突出的位置。有鉴于此,证券公司既要把个人养老金独立于公司自有资金,又要保障投资人参与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的安全封闭运行。

四是通过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养老和康养基地建设。由于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来势猛、数量大,因此中国不可能完全适用国外的养老院模式;同时,由于现在的老龄人口都是“一孩化”政策的执行者,因此,也不可能采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最可行的和最普遍的将是社区养老和康养结合的基地养老。这就要求资本市场拓展功能,发挥杆杆作用,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和社会捐助流向社区养老和医养结合基地养老的建设和服务。至于怎样撬励,还有赖于证券公司在实践中探索,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以上发言,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执行会长、工人日报原总编 盛明富

(在海南新时代政策科学研究院与天丰证券联合举办的“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暨健全资本市场功能和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政策科学论坛上的书面发言 作者为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执行会长 盛明富)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时代安全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123456789@qq.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