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5-23 15:50:28 来源: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 作者: 点击数:857
在政策科学论坛第六次会议上发言
辽宁省新民市政府市长 邢鹏
(2017年5月2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参加此次由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主办的政策科学论坛第六次会议,非常高兴借此盛会与国家部委及兄弟市县领导交流经验做法。上午,聆听了各位专家学者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农村改革和发展系列重要讲话专题辅导,受益匪浅、收获多多,对下一步开展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下面,我把新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做法与大家交流,欢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新民市是辽宁省沈阳市所辖唯一的县级市,位于辽宁省中部、沈阳市西部,区域面积3318平方公里,下辖18个镇、6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335个行政村,总人口70万。新民是传统农业大县, 1993年撤县设市,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座集区位、交通、资源、产业、市场等优势于一体的新兴城市。2013年被辽宁省政府确定为沈阳经济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5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市); 2016年被发改委等7部委确定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产业链延伸型)试点示范县(市)。
多年来,新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系列1号文件精神,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依托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试点建设有利契机,着力探索新常态下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几年来,我们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个体系”建设,初步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全市耕地面积296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0亿斤以上。水产品、肉、蛋、奶产量分别为8万吨、14万吨、5万吨和4.5万吨;农业增加值65.1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15元,全市三品认证总面积达到258万亩,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
工作中,新民市重点开展四抓四促,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抓产业结构调整,促农业转型升级。新民市始终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高效特色农业作为发展农业现代化重要基础,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农业。一是加快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沈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初步形成了两瓜(西瓜、香瓜)、蔬菜、林果、粮食、生猪牛羊、禽蛋、淡水鱼等十大生产基地。全市一乡一业乡镇达到 8 个,一村一业村达到93 个。二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大民屯、周坨子等为核心,设施农业面积达24.32万亩,裸地菜14.8万亩,蔬菜总产量204万吨。设施农业面积超万亩乡镇有13个,超5000亩规模乡镇6个。三是扎实开展西瓜一县一业建设。依托“小梁山西瓜”品牌,全市西瓜生产面积达20万亩,年产量67.5万吨,年产值15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在乡镇级生产规模上,我市梁山镇(8.8万亩)居全国第一;在反季节设施西瓜生产规模上,柳河沟镇(7.9万亩)位居全国首位。四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坚持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渔业上精品、调结构的发展方向,全市累计建成畜禽养殖小区 232个、水产小区 86个。五是加大粮食高产创建工程。依托高产示范区建设促进粮食产量增加。从2010年到2015年末,共创建高产示范区 84个,201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0.96亿斤。六是大力发展农业“三品一标”,实施农业品牌建设和农产品食品安全民生工程,以质量创造品牌,以品牌走向市场,目前全市地产品牌工作全市农业品牌88个,其中国家级知名品牌4个,获得省级名牌农产品称号13个,全市涉农品牌产值62.8亿元。
(二)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促农业延伸式发展。我们按照一产是基点,二产是重点,三产是亮点的原则,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加快农事龙头企业发展。坚持“外引内育”,积极培育壮大农事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截至2016年底,新民市规模以上农事企业总数达到23家,销售收入23.74亿元,带动农户15万户。二是围绕“农”字文章发展乡村游、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开发了“赏千亩荷花、观马术表演、逛文化奇园、揽辽滨古塔、品梁山西瓜、尝新民血肠、泡兴隆温泉、看蒲河美景”等特色旅游产品。举办以收获葡萄、草莓、蔬菜、寒富苹果等农产品为内容的观光、度假、体验、采摘等旅游活动。开展系列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农家活动。2016年全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营业收入1.5亿元。三是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促进资源要素向农业渗透融合。建立兴农邦农电子商务平台,采取线上线下共同发展的经营模式销售, 2016年 “十月稻田”和“柴火大院”两个品牌、60多个品类大米和杂粮销售额实现4.8亿元,其中网络平台销售2亿元,稳居全国网络销售大米前三名。
(三)抓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利用福来豆制品、恒丰源生猪屠宰等农事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向上游延伸产业链,与基地农户联合建立合作社,实现企业与合作社的融合发展。二是推进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810 家(国家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40家,沈阳市A级以上示范社243家),联合社13家;合作社成员3.6万人,带动农户8.6万户;固定资产6392万元,合作社农民人均收入2.5万元。呈现出形式多样化、布局区域化、服务专业化、空间开放化发展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正在形成。三是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建立家庭农场+农户发展模式。制定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按照培育典型,示范带动的思路,选择经营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印德家庭农场等作为典型进行培育,目前,全市家庭农场总计317家,沈阳市以上示范家庭农场24家。四是发展能人经济,公司+农户模式,通过加强培训、完善扶持政策,制定评选标准,开展技能培训,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培植农村产业带头人,共评选产业带头人 300名,发展能人经济,带动全民创业。
(四)抓农业创新改革,促农业发展活力。一是开展土地确权。2013年,陶家屯镇在辽宁省率先开展了整村土地承包权确权试点,目前全市已完成8个乡镇、76个村确权工作,确权面积213.3万亩。二是大规模开展土地流转。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85.6万亩,流转土地的农户达6.3万户以上。主要开展了“7+1”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模式,即七个不同类型和一个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土地集体经营模式试点,即农户将土地流转给集体由村集体建设、开发、经营,农户获得流转和工资性收益,公司从村集体手中流转农户土地后,打造多种平台,发展公司业务,吸收当地农民为企业员工,有力推动当地农村社会发展。开展土地企业经营模式试点,即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给农事龙头企业,由企业经营,打造高端精品农业,农户获得土地流转和工资性收益。开展土地股份经营模式试点,即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形成土地股份制经营,农民获得股份分红和生产效益。开展土地多元化经营模式试点,即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村集体统一整理后租赁或集体经营,农户由家庭经营、工资、流转费用分红等多种渠道获得收益。开展土地委托经营模式试点,即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给专业服务合作社,实现农业生产“六统一”经营模式,农户获得土地服务性收入和外出务工等工资性收入。开展土地合作经营模式试点,即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土地合作经营,如大民屯镇立兴种植专业合作社、福德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土地家庭经营模式试点,即农户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经营,实现设施农业、种养业适度规模化生产和经营。“+1”即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完善土地经营权纠纷调解仲裁新机制,建立市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经营权纠纷调解仲裁庭,解决土地流转纠纷。三是建立土地信托机制。在红旗、陶屯等乡镇根据当地实际,按照全程托管和半程托管模式,为农民提供灵活的可供选择的菜单式托管服务。
二、下步举措
今后工作中,新民市将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发展方向,调整农业发展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技新型业态,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建设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示范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一)立足强根本,狠抓粮食生产不动摇。粮食是稳人心、安天下的产业,粮食问题事关民生,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我们始终要把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坚持跳出粮食生产与农业结构调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把稳定粮食产量作为前提,提升粮食产能和品质作为根本。通过强化政策扶持、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力保年粮食产量稳定在20亿斤以上。
(二)立足调结构,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以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沈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从市场供需、资源匹配、区域协调三方面入手,及时调整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建设一轴(304线为主轴)、两板块(辽河为界,河东、河西两大板块),全力打造高产优质粮油、特色精品果蔬、农业休闲观光等六大产业;重点建设高产优质水稻、精品两瓜、优质蔬菜等十大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农机农资产业园等八大园区。促使农业产业结构逐步由传统低效向优质高效转变。
(三)立足补短板,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推进项目建设,牢筑农业发展基础,提升发展要素水平。在补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方面,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千亿斤粮食产能、土地复垦整理等项目建设,组织实施灌区节水配套与改造、高效节水灌溉等农田水利工程。在补农业科技短板方面,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着力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试验示范和技术服务,大力推广畜禽改良、品种繁育、立体栽培等农业实用技术,尽快推动农业发展由依靠物质要素投入驱动向依靠科技进步驱动转变,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四)立足促融合,着力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市场体系这三个载体,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原则,选择一些基础条件好、比较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生产区,通过建设和完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措施,着力大招一批“全链条、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生产集群和生产链条。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林电子商务等现代农业经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建设一批魅力村庄和宜游宜养的乡村景区,努力探索发展各具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模式。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大力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县、乡、村的电子商务运营网络。
(五)立足可持续,着力推进循环生态农业建设。坚持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为农业发展提供新动力、拓展新空间。以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为重点,大力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广、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等工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六)立足抓创新,着力深化农业农村各项改革。坚持不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和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劳动力等入股,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联农带农利益机制,形成经营主体紧随市场转、农民跟着经营主体走、政府围着经营主体搞服务的模式。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新民国家新型城镇化、国家农村产业融合试点工作,巩固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引导农民以承包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探索发展“土地托管合作社”等土地经营方式。加快培育现代农业服务组织,积极发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农机承包作业、养殖业粪污专业化处理等服务,支持开展粮食烘干、农机场库棚、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服务,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的经营模式,通过服务规模化带动生产规模化。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开发更多适合农民需要的金融产品,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创新和推广涉农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新一轮东北振兴热潮中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新民市有决心、有信心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升经济实力,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发展、保障改善民生,为东北新一轮全面振兴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