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09 21:20: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1月17日总第2289期 作者:刘海霞 戈艳霞 点击数:2444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共同富裕作出了重大部署,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成为2035年的远景目标。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庞大的农村老年群体。如何保障好庞大的农村老年群体的基本生活,破解“农村养老难”的问题,让农村老人能“老有所养”,是当前“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目前,我国农村老人养老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多层面的举措来破解。
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日渐突出
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老龄化给农村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亿。其中,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一直延续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农村年轻劳动力不断外出务工或者迁入城镇,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式微。再加上受到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养老服务发展也相对迟缓,农村养老难的问题日渐突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传统家庭观念和孝道观念淡化。在我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农村地区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是建立在家庭孝道文化的约束之上的,浓厚的家庭意识才能支撑较强的养老责任心。但随着孝道文化的逐渐淡化,农村个别家庭出现了子女不赡养老年人的情况。由于我国农村大多数家庭都不止一个儿女,因此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也很容易出现家庭赡养矛盾纠纷。在承担老年人的经济支持、日常照料,以及财产分割继承上产生很多矛盾和纠纷,导致子女在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上相互推责。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衰老以及疾病使得他们失去劳动能力,创造经济收入的能力变低或者消失,致使老年人的家庭地位普遍降低,子女也因各种原因对老人的关注减弱、关爱减少,甚至出现对自家老人不管不顾的现象。
二是少子化和空巢化加重家庭养老压力。一方面,随着生育率的降低,家庭中的子女数量减少,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养老压力明显增加。另一方面,空巢老人的数量不断增长。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就业和定居,老人则留居农村,农村空巢老人的规模和比重持续增长。空巢老人外出务工的子女忙于生计,不仅无法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也让代际间缺少应有的情感沟通,以至于留守老人容易陷入精神寂寞孤寂之中。
三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功能不足。这主要表现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能力弱和养老保险金水平低。农村社区的养老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制度保障。不管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还是养老公共服务的提供,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很难实现农村养老服务内容和设施质的改变。现阶段,大部分农村的经济财政状况不容乐观,还不具备支撑社区养老模式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能力,更不用说建设有高质量居住生活功能的集体养老组织。对于很多农村老人来讲,农村养老保险金是他们生活的最后依托。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居民养老保险虽然已经覆盖到农村的广大地区,但是养老金的发放金额和水平还相对较低,难以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另外,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养老的意愿不足,现有的养老服务队伍素质也良莠不齐,很难满足农村老人养老的巨大需求。
四是居住生活环境普遍存在不适老的问题。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居住场所、社区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不适老的问题普遍存在,老年人出行、活动困难等问题也日渐突出。在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中,农村住房不适老问题突出,有63.2%的农村老年人认为住房存在不适老问题。农村老人大多居住在过去的老房子里,光线昏暗、门槛绊脚、地面不平,极易摔倒。农村的独居或空巢老人,普遍没有呼叫救助和报警的设施,遇到困难和危险很难及时得到救助。可以说,生活环境中的不适老问题给老年人的安全和健康带来了潜在风险,也给有老年人的家庭带来了潜在的照料负担。
多举措助力农村养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因此,一方面,我们要聚焦农村困难老人,弘扬孝道美德,营造家庭文明新风尚,夯实农村养老的精神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要勇于改革和创新,通过政策扶持农村养老服务,多举措助力农村养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社会共同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切实为农村老人解决后顾之忧。
首先,弘扬传统孝道之美德,诠释新时代精神文明之内涵。在我国厚重的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亲尝汤药”的传统德孝文化基因,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敬老爱老情怀。敬老爱老是家庭伦理的核心价值和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今,敬老爱老是新时代精神文明的内涵,赡养父母是每个儿女的义务。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敬老、爱老、助老,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风气和道德环境,不断发展壮大新时代的敬老事业,诠释新时代精神文明的内涵。
其次,加快新时代农村家庭养老支持体系建设。农村老年人普遍安土重迁,家庭养老仍然是大部分老人的首要选择。针对家庭少子化和空巢化给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带来的压力,建议全面摸查当前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厘清家庭养老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掌握农村老年人养老面临的突出困难和迫切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养老服务工作和加快建设农村家庭养老的周边支持体系,积极探索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服务新模式,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农村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切实做到农村养老工作有人抓、老年人事情有人管、老年人困难有人帮。
再次,多举措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农村老人的社会保障水平是解决“农村养老难”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养老的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水平普遍薄弱,建议多举措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鼓励适度提高农村老人养老金的支付水平。鼓励村集体经济收益更多地用于对困难老人的经济补助上,提高农村社区养老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借鉴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比如由村委会出面,利用农村集体闲置的房舍或资源重点为高龄、失能和空巢的老人提供生活、护理和医疗服务。
最后,加快农村养老环境的适老化改造。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环境的适老化改造更加迫切。建议深入贯彻执行2020年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引导有需要的老年人家庭开展居家环境的适老化改造。一是研究适老化评估方案,对老年人生活环境的适老化程度,以及存在的隐患进行全方位的审查和评估。二是设立适老化改造技术帮扶小组。就适老化改造中的建筑硬件类、家具家装类、辅助器具类、智能化助老服务设施配备类和老旧及无物业村居道路、交通、照明等项目改造提供技术支持。三是设立适老化改造补贴,为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
推进农村养老产业和事业发展,是补齐民生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务之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当然,在推进农村养老服务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投入,还要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集思广益,把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现实需要作为农村养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在实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